也許你該找人聊聊:諮商師與她的諮商師故事

Crystal Tsai
Oct 31, 2020

--

「也許你該找人聊聊: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,以及我們的生活。」
書名就是這麼長,裡面的故事也很長,講了作者如何在曲折的職業轉換中最後選擇成為一位諮商師,以及她面臨失戀和各種人生挫折時、她的個案、她的心境轉換的各種歷程。

許多人諮商時將諮商師視為天職者的存在-中性地傾聽給予意見,但諮商師也是人,醫生也不會都不生病,諮商師也是,有它的工作壓力跟自我煩惱存在。

之前曾在社大曾接觸藝術治療的課程,藝術治療有一類是透過畫作直接解析繪者的心理狀態,另一類則是透過創作,由諮商師帶領討論,了解畫作所傳達的潛意識意象。我上的課是屬於後者,老師在每堂課以不同的媒材帶領學生進行探討,例如以蠟筆創作「我的憤怒」,特殊的是老師也會一起進行創作與課後討論,有一次老師特地說明:「諮商師與大家無異,也會有原生家庭課題,在人生面前,我們都是平等的。」

想成為諮商師的動機,或許源自於察覺生命的千瘡百孔,以及自身生命經歷,讓他們想站出來為別人伸出一雙溫暖的手,彌補過往曾踽踽獨行的遺憾。

在這本書中可以體現對作者的立體形象:氣質優雅,和她對談一定會不經意迸出笑聲,有著像鄰家大姊般的熱情外放,卻又不失睿智的言語,和他聊完就像喝完一杯溫奶茶。

你如果需要找人談談自己,千萬別找現在的自己。我總是告訴他們,自我苛責和自我負責是不同的,後者應該像靈性大師說的:「靈性成熟的第二個特質是寬厚,它的基礎是從根本處接納自己。」心理治療也一樣,我們追求的是自我同理(我也是人),而非自我評價(我是好人還是壞人?)。

每個人的情緒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,容易糾結成一團自己的憂慮毛線球。
憂鬱無法被量化,憂慮模樣不盡相同,但的本質卻類似:愛與認同、與周遭的關係、與自我的關係等等。

「沒有哪個問題能由製造它的同一意識層次解決。」我一直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,可是我和大多數人一樣,也以為只要一再而再地想自己是怎麼掉進問題的,就能想出解套辦法。

在這本書裡面最被撫慰的時刻,並不是被告知問題的解法,而是看到作者與個案間的真實反應-真心地互相理解、包容,但有時候也會有意外狀況:憤怒、悲傷、被中斷、逃跑….。

尤其面對情感問題,無論幾歲的人都容易表現得像個孩子,害怕觸碰、也害怕被觸碰,或許無法被解決,但至少坦然面對,讓自己至少有舒緩的機會。

而這些片段因為真實而動人,因為動人而撫慰人心。

每一個人都必須聽進別人對著你說:
我相信你。
我看得見你可能還沒看見的可能性。
我認為不一樣的事會以某個形式出現。

在心理諮商裡是這樣說的:
我們來修訂你的故事。

透過對話、相信、與他人產生連結,讓自己的憂慮得到被接納的機會,也明白了在情緒的孤島之中:你不完全是一個人。

--

--

No responses yet